衝突事件引發情緒家長如何解畫 心理學家︰大人講述時不宜帶私人情緒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9/07/09 10:05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25

分享:

分享:

近日有關逃犯條例修訂引發的連串社會事件,孩子也有可能會透過網路或不同媒體,目睹不同鏡頭及畫面。註冊心理學家程衛強指出,父母不宜讓高小之前的小朋友,目睹活生生的暴力畫面,以免造成不安,若初小階段子女問到示威,家長也只宜用說話或文字講解。

程衛強指出,如果小朋友覺不安,父母可以如此表達︰爸媽在你身邊!不要擔心。(陳智良攝)

幼小不宜看實況影片

程衛強指出,幼童及初小階段的孩子,當目睹活活生的暴力影片,包括示威者或警察的暴力畫面時,會難以理解。

因幼兒能力難以理解太抽象的命題,例如公義、武力合法化等字眼,故當初小階段子女問到示威,家長只宜用說話或文字講解,那是非常重要。

而萬一小朋友因看到影片而有不安情緒,大人講述時也不宜帶有私人情緒。

大人的責任是要讓孩子能夠作全面分析,故無論父母立場在那一方,都要持平地分析雙方角度!

他認為孩子到了高小,已有分析能力,大人可以教他們持平去了解示威因由。(本報資料圖)

心理學家程衛強指出,初小以下兒童,絕不宜觀看實況影片。(本報資料圖)

他解釋站在示威者角度,家長可以跟小朋友如此分析︰示威者掟磚會傷害警察的,那是否對呢?另外要同步問孩子︰示威者點解要上街呢?原來我們好少見到政府和特首,故要上街表達意見。讓小朋友持平去了解示威因由。

他謂當孩子已是高小,相信已簡略了解事件,也許部分小朋友更會在媒體上見到警察打人,因而感到恐懼和對他們失去信心。故他強調大人有需要解畫。

因警察在孩子心目中,是正義的形象,大人可以這樣分享︰每個人都有不同決定,警察有可能犯錯,有可能會因控制示威受情緒影響而作出了不專業的決定,但我們不需要否定警察功能和建樹。

家長宜注意子女近期的情緒轉變。(本報資料圖)

他建議家長也不妨多用比喻鼓勵子女思考問題︰

你中文努力考了100分,但數學失手左,只考10分,若老師因此要扣埋你中文分,你認為公平嗎?

因小朋友一定會說不公平,家長便可進而強調警察的努力。小朋友便不會因單一事件,全盤否定警察貢獻,扣他們的形象分數。

但如果小朋友覺不安,如有焦慮行為,父母可以如此表達︰爸媽在你身邊!不要擔心,盡量給予情緒上的支援。但若子女的負面情緒持續,如呈現於夢境(怪獸或被追趕)、生理上會出現胃痛、頭痛、肚痛或倒退行為如遺尿及吮手指。便需找專業人士協助。

撰文 : 胡麗珊 TOPick記者